2025 年中招季,不少同学已通过签约锁定意向高中的实验班,但千万别以为 “一签定心”—— 多数顶尖高中在新高一开学、学年结束时,会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动态调整,分班考试就是决定 “能否留在实验班”“进入更优质班级” 的关键门槛。
尤其是 “小强”(北京顶尖高中俗称)的分班考,不仅是学业检验,更是对 “初中基础 + 高中预习度 + 思维能力” 的综合筛查。以下整理了人大附中、清华附中、十一学校、一零一中学四所顶尖高中的最新分班考情况,从题型、难度到考查方向,帮你摸清备考脉络。
一、人大附中:题型 “高考化”,预习进度决定上限
人大附中分班考为期两天,科目覆盖全,难度梯度明显,尤其数学、英语对 “高中知识预习” 要求高,堪称 “小高考” 预演。
第一天:基础与能力双考查
上午:语文 + 物理(侧重深度理解与初中难点)
语文(1.5 小时):完全对标高考命题思路,三篇阅读选材 “古今结合”—— 文言文考《辨奸论》(需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推断)、现代诗歌考余光中《水仙操》(鉴赏意象与情感)、现代文考蒋勋《屈原的最后一天》(分析人物精神与文本主旨);古诗鉴赏要求对比陆游《忆昔》《欲行雨未止》中 “空阶雨” 的意象差异,需具备 “炼字 + 情感关联” 能力;议论文写作主题为 “对群体的固有印象如何影响对其个体的评价”,需结合实例论证,避免泛泛而谈。
物理(1.5 小时):以初中知识为核心,但难度远超中考 —— 电路分析涉及 “动态电路故障判断”,浮力题包含 “多物体漂浮 / 悬浮综合计算”,多数考生反映 “答题时间紧,压轴题卡壳”,需熟练掌握初中物理难点解题模型。
下午:化学、生物、史地政(基础为主,注重积累)
四科均以初中教材内容为核心,难度适中,比如化学考 “物质推断”“实验操作规范”,生物考 “生态系统”“遗传基本规律”,史地政侧重 “知识点记忆 + 简单应用”,属于 “认真复习初中课本就能拿分” 的模块,需避免因 “轻视基础” 丢分。
第二天:数学 + 英语(拉开差距的关键)
数学(2 小时):初高中知识融合考查(初中内容占 60%,高中内容占 40%),题目灵活性极强,难度 “断层式” 提升。基础题覆盖初中函数、几何,但压轴题围绕 “高中函数” 展开 —— 不仅涉及 “充分条件 / 必要条件”“函数定义”“对数定义” 等高中基础概念,还要求用 “函数思想” 解决复杂应用题,明确要求预习进度覆盖高中数学前半学期内容,没提前学的考生几乎无法下手。
英语(1.5 小时):“量大、题难、时间紧” 是核心特点 —— 包含 7-8 篇阅读,A、B 篇侧重 “细节抓取”(如数字、时间定位),C 篇 “长难句密集”(需拆分从句结构),D 篇 “主题深刻”(涉及外国文化,如西方节日习俗、科技伦理);作文主题为 “手机使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”,要求结合实例分析利弊,体现 “文化自信” 与 “思辨能力”,命题方向与高考 “现实话题 + 文化输出” 趋势完全一致。
二、清华附中:综合素质筛查,科特班选拔 “超硬核”
清华附中分班考不仅考 “学科能力”,还通过 “科技创新特长班(科特班)” 独立测试,筛选有跨学科潜力的学生,整体要求 “基础扎实 + 思维高阶 + 前沿敏感度”。
核心科目考情:基础为底,能力为锋
1. 语文(8:00-10:00):重视积累与深度表达
题型与中考高度契合,但难度升级 ——22 道选择题(每题 3 分)考查 “基础全覆盖”,包括标点符号(如引号与逗号连用规则)、病句辨析(复杂句式语病判断)、名著阅读(《西游记》《朝花夕拾》细节)、汉字笔顺(易错字如 “乃”“火” 的笔顺);古诗文默写 “课外占 70%、课内占 30%”,需积累初中课外名家名篇(如陶渊明、李白的冷门诗作);简答题主攻 “文本分析”,古诗、古文、现代文各 1 道(每题 6 分),要求 “结合原文词句,提炼深层主旨”;作文以 “成为一道光,照亮他人” 为题,文体不限,引导学生关联 “自我成长与社会责任”,避免空洞抒情。
2. 物理(10:30-12:00):接近竞赛入门,探究能力是关键
难度远超北京中考,15 道选择题中 10 道达到 “中考压轴题及以上” 水平,覆盖浮力(多物体平衡)、杠杆(动态平衡计算)、动态电路(含滑动变阻器与电表改装);实验与综合题侧重 “探究未知知识”—— 比如给 “恒流源使用说明”,要求推导未知电阻阻值;材料题借鉴中考一模形式,但增加 “实际应用场景”(如家庭电路故障排查),需具备 “信息提取 + 模型构建” 能力。
3. 英语(13:00-14:30):难度超高考模拟,高阶阅读是难点
整体难度约为高考模拟题的 1.15 倍,基础题型(完形、语法填空、七选五)沿用高考标准,但新增 “长篇小说阅读”(占 2 页篇幅),语言难度介于高考 B、C 篇之间,配套 “高级词汇释义七选五”(如 “ephemeral”“vicissitude” 等生词匹配)和 “阅读理解表格题”(需梳理人物关系与情节发展);作文要求对 “云过节”(线上拜年、视频团聚)现象发表见解,需结合 “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” 辩证分析,考查 “现实话题思辨 + 英语表达流畅度”。
4. 数学(15:00-17:00):弱化套路,思维灵活性定成败
与中考命题风格差异显著 —— 弱化统计、传统几何,强化 “二次函数综合” 与 “新定义题”:二次函数大题涉及 “与几何图形结合的最值问题”,新定义题要求 “现场理解陌生概念(如‘关联函数’)并应用解题”,完全不考 “刷题套路”,而是看 “思维迁移能力”,比如给 “函数的‘迭代’定义”,要求推导迭代后的函数表达式。
科特班独立测试(人工智能方向):前沿 + 逻辑双挑战
15:00-17:30 的专场测试,聚焦人工智能理论基础 —— 以材料阅读形式引入 “贝叶斯公式”“卷积神经网络(CNN)” 等大学入门概念,要求考生 “现场理解原理” 后完成 7 道非计算类题目(如 “根据 CNN 原理判断图像识别步骤”“用贝叶斯公式分析概率问题”),不考专业知识,但极度考验 “逻辑推理 + 快速学习能力”,多数考生反映 “能看懂材料,但很难快速转化为解题思路”。
三、十一学校:题型 “反套路”,综合素养见真章
十一学校分班考最突出的特点是 “题型灵活、难度飘忽”,不少科目打破常规命题逻辑,对 “临场应变能力” 要求极高。
语文:无 “送分题”,课外积累是关键 —— 选择题考查 “古诗赏析深度”(如分析 “木叶比树叶更妙” 的原因,需结合古典文学中 “木叶” 的意象传统),简答题要求 “结合文本谈观点”,没积累过课外文学常识的考生易丢分。
化学:与 “体验课内容” 差异大,难度陡增 —— 部分考生因 “题型陌生、计算量大” 仅完成不到一半题目,需重视初中化学 “拓展知识点”(如复分解反应特殊条件、物质鉴别实验设计)。
英语:阅读难度 “反常规”——D 篇难度低于 C 篇(C 篇涉及 “科技伦理”,长难句多;D 篇为 “文化习俗”,理解门槛低);作文仅给 “随机的(random)” 一个词作为提示,要求自拟主题写作,考验 “临场立意 + 结构搭建” 能力,比如可写 “随机事件对人生的影响”“随机善意的意义” 等。
物理:基础与体验课结合 —— 选择题以初中知识(浮力、压强)和学校体验课内容(如简单电路实验)为主,难度适中,但需注意 “细节审题”(如单位换算、实验操作步骤)。
数学:难度被称 “诡异五星”—— 无选择题,直接从填空题开始,首道填空就考 “正方形内四个扇形重合的阴影面积计算”(需用 “割补法 + 圆面积公式”),难倒大批考生;后续大题虽有基础题,但多数考生因填空题耗时过多,未能完成最后两道大题;解方程题设计创新(如含绝对值的分式方程),需跳出 “常规解法” 思路。
生物:风格 “偏文科”—— 题目多考查 “概念理解与文本分析”(如 “生态系统稳定性” 的案例判断),大题相对简单,但整体时间紧张,考生普遍反映 “初中生物知识遗忘多,高中新知没预习”,导致答题仓促。
四、一零一中学:立足基础,衔接高中能力要求
一零一中学分班考于 8 月 16 日在石油校区举行,科目覆盖语数英物,难度高于中考,侧重 “基础扎实度 + 知识迁移能力”。
语文(8:00-9:40):经典与能力并重 —— 基础题考查字音字形、词语辨析;名著阅读聚焦《红楼梦》,要求解释 “四春(元春、迎春、探春、惜春)” 的含义及著作的多个题名(《石头记》《情僧录》《风月宝鉴》《金陵十二钗》);古诗阅读选苏轼《次韵前篇》(曾出现在昌平区 2024 年高三二模,需结合苏轼生平分析情感);现代文阅读为查干散文《留将一面与梅花》,题型区别于中考(如 “赏析散文语言风格”“分析标题含义”);写作分两部分:150 字微议论文(主题自定,需观点明确)、大作文二选一(“一切都会过去” 或 “一切都不会过去”),要求结合实例,体现思辨性。
数学(10:00-12:00):初中为主,高中为辅 —— 以初中知识(函数、几何、方程)为核心,难度较大,选填压轴题考 “几何综合(如三角形旋转与全等结合)”,最后一道大题为 “二次函数与圆的综合题”;含少量高中内容(如集合的基本概念),但难度不高,主要考查 “接受新知识的能力”。
英语(13:20-14:50):量大时间紧,实用表达是重点 —— 含听力(短对话 + 长对话 + 独白)、完形填空(记叙文,侧重上下文逻辑)、4 篇阅读(涉及 “环保倡议”“文化交流”“科技发明”);作文要求写 “邀请信”(邀请朋友参加学校文化节),需注意格式规范(称呼、落款)与内容完整(时间、地点、活动安排)。
物理(15:10-16:30):初中为基,融入高中思维 —— 以初中物理(力学、电学)为主,难度超中考,如 “浮力综合计算(含空心物体判断)”“动态电路分析(含多电表测量)”;最后一道题为 “科普阅读 + 计算”(如给 “超导材料” 相关材料,推导电阻与温度的关系),侧重 “物理思维与逻辑推理”,需学会从材料中提取解题信息。
五、四校分班考共性启示:这样备考才高效
从四所顶尖高中的考情来看,分班考绝非 “复习初中知识就能应对”,而是需要 “基础 + 拓展 + 预习” 三维准备,核心建议如下:
抓牢初中基础,避免 “基础分流失”:语文的字音字形、古诗文默写,数学的函数与几何公式,物理的电路、浮力模型,英语的语法与基础词汇,都是必考内容,需通过 “错题复盘 + 课本梳理” 巩固。
提前预习高中知识,突破 “难度天花板”:数学(函数定义、充分必要条件)、英语(高考难度阅读、长难句分析)、物理(高中力学基础)是高频预习模块,建议至少覆盖高中前半学期内容,不用深挖难题,但需掌握 “基本概念 + 简单应用”。
锻炼 “高阶思维能力”,摆脱 “刷题依赖”:新定义题、探究题、跨学科题是拉开差距的关键,平时可通过 “分析高考真题”“做初中竞赛入门题”,训练 “信息提取、逻辑推理、知识迁移” 能力。
积累 “课外拓展内容”,应对灵活命题:语文的课外古诗文、英语的外国文化素材、生物的跨学科知识,需通过 “阅读名著、看英语外刊、了解科技前沿” 积累,避免 “遇到陌生题材就慌神”。
2025 新高一,分班考是 “高中第一战”,提前摸清方向、针对性备考,才能稳稳留在实验班,为三年后的高考打下好基础。如果对某所学校的考情还有疑问,或需要具体科目备考资料,可随时留言咨询,帮你进一步细化备考计划!